行山拗柴|預防與護理

作為一位行山愛好者,我們都知道行山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好的挑戰和鍛煉效果。然而行山也伴隨著一些常見的傷害問題,尤其是腳腕的拗柴傷害。在我們的專訪中,我們邀請了物理治療師陳啟泰先生,深入討論了行山拗柴的預防和護理措施。陳先生提到,過去很少有學術研究集中探討行山傷害,直到去年的一份學術回顧才首次回顧了過去二、三十年的相關文獻。

在行山運動的傷患中,下肢受傷佔了很大比例。

拗柴是最常見的行山傷害,其次是膝頭。拗柴是指腳腕的扭傷,通常是由於行山或打波等活動引起的。拗柴並不一定是一次性的事件,它往往是由慢性因素累積而成的急性事件。有些人每次行山後都會感到疼痛,但休息一下又會好轉,這可能是慢性拗柴的表現。

拗柴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傷害,許多人可能會想知道為什麼有些人容易拗柴,而有些人卻能輕易適應和修正身體姿勢。陳先生解釋道,年輕時的身體反應速度較快,容易修正姿勢,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反應變得較慢,容易出現拗柴現象。曾經拗柴的人更容易再次受傷,這是因為當拗柴癒合後,若體感神經未完全恢復功能,身體的反應速度會明顯減弱,這成為下一次拗柴的關鍵因素。拗柴後的韌帶連結和體感神經恢復是關鍵因素。如果在拗柴後沒有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或在同一隻腳未完全康復時再次進行劇烈運動,就容易再次受傷。因此,預防拗柴的關鍵在於改善自身的身體素質,以應對行山等活動中可能遇到的情況。

陳先生提出了兩個重要的建議

首先,行山或參與劇烈運動後,應立即進行緩和運動。這將有助於釋放肌肉中的張力,減少肌肉不適,同時促進肌肉的健康和復原,間接預防腳部受傷的風險。緩和運動最好在現場進行,因為這樣可以更好地釋放肌肉的張力,並確保肌肉能夠盡快恢復。其次陳先生強調了預防拗柴和恢復體感神經的重要性。研究顯示,百分之二十的拗柴病例會演變為慢性踝關節不穩,這種情況下常常感到不安和不舒服,並容易再次拗柴。這是因為這些患者在康復運動方面做得不好。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恢復體感神經的訓練,它對於行走或在不平坦的地面上行走時的身體反應至關重要。只有當腳底和地面的變化能夠配合時,我們才能更好地保持平衡,減少受傷的風險。大家可以觀看以下兩段視頻示範。

劇烈運動後,應立即進行緩和運動

www.youtube.com/watch?v=IXOSqfsWkXA

恢復體感神經的訓練  

www.youtube.com/watch?v=_A8-Gb3QlIQ

重視身體警示信號的重要性

當你感到腳部不適或疲勞時,應該立即停下來休息,並給予身體充分的恢復時間。不要忽視這些信號,因為它們可能是身體在告訴你要放慢節奏或注意保護自己免受受傷的風險。總結而言,拗柴是一個常見的運動傷害,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預防措施來降低受傷的風險。緩和運動、恢復體感神經、適當的熱身運動和適合的鞋子都是重要的預防方法。同時,我們也應該重視身體的警示信號,並給予身體充分的休息和恢復時間。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