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極端天氣的毅力|蔡兆明先生

今年夏季最熱的七月,蔡先生展現了他的毅力與智慧。蔡先生今年已經65歲,雖然不再年輕,但他仍然有毅力去徒步,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蔡先生重走長征路,在7月1日在于都起步,短短17天便走過三個省-江西、廣東、湖南。面對多種挑戰,特別是長時間在高溫下徒步行走。

長征的目的與意義

蔡先生此次長征的目的不僅僅是一次體能上的挑戰,更是一場意志和決心的考驗,背後更有著深遠的意義—為教育為公益為孩子, 籌集捐款撥捐苗圃行動發展基金。當他被邀請參加這次名為<不老長征>的活動時。隨著時間的推移,計劃的進展一度讓他感到焦慮和困惑。原定於三月起步的計劃曾讓他燃起希望,但得知起步時間推遲至七月時,他的心情再度沉重,擔心這次計劃會不會最終不了了之。

幸運的是,最終計劃得以落實,於7月1日正式開始了這場預計需要10個月,長達8000公里的長征。

面對高溫:策略與調整

蔡先生首先提到,七月的天氣是他最大的挑戰之一。氣溫高達37度,經常伴隨橙色高溫預警。這樣的天氣條件對於長時間在戶外行走的人來說是非常嚴峻的考驗。蔡先生說:“我們走的路基本上是水泥路和蠟青路,周圍沒有樹蔭,曬得很厲害。”

他採取了一些策略來應對這些挑戰,例如選擇在早晨出發,避開中午的高溫時段,並在中午休息。此外,他還嘗試減少在陽光直射下行走的時間,以此來減少身體的負擔。

個人體質與適應

除了天氣,蔡先生也談到了個人體質的挑戰。他說:「現在腳都起水皰了。」面對這些困難,他並沒有急於求成,而是採取了逐步適應的方法。他嘗試了不同的方法來減輕腳部的不適,例如換襪子、調整鞋帶的鬆緊度,雖然效果不明顯,但他始終抱著希望,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最終能夠克服這些困難。

雨傘的選擇與使用

蔡先生還談到了他對雨傘的選擇。最初,他使用了一把輕便的縮骨雨傘,但發現這種雨傘的柄太短,無法有效遮陽。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他改用了長柄雨傘,這樣可以在行走時提供更好的遮陽效果。蔡先生指出:“雨傘高一點,熱力沒有那麼大。”他還發現,在沿路山道上,長柄雨傘更能應對大車經過時的風力。有趣的是,蔡先生提到他放棄了戴帽子,轉而使用雨傘來遮陽。他解釋說,雨傘和頭部之間的空氣層可以有效隔熱,反而比戴帽子更涼快。他說:“如果隔熱得很厲害,不戴帽子反而會有風,不用頭暈腦脹地一直走。”

當前身體狀況

每天完成20-30公里徒步後,蔡先生坦言腳部仍然疼痛,水皰也需要時間康復。然而,他對未來充滿信心,他的身體狀況會逐步改善。

為了未完成的事業|不老長征

蔡先生的善舉背後有著深遠的意義。蔡先生參與的組織<苗圃行動>曾為改善中國教育條件,義務工作奮鬥卅多年,把公益當成自己的事業。<苗圃行動>建了千四間學校,扶助了幾十萬貧困生,培訓了幾萬教職。然後,他們沿一帶一路,將公益延伸到境外,將資助擴展到社區發展,更使民心相通。.

蔡先生認為,公益填補了任何社會和經濟制度的不足,為和諧社會提供條件;更拉近人生不平等的差距,潤飾人性,為流淚者遞上紙巾。他難以想像一個社會沒有公益。

二十年前,<苗圃行動>曾創舉地沿25000里長征路,經歷春夏秋冬,徒步穿越十個省101個縣,從江西,廣東,湖南……甘肅,到陝西的吳旗,籌建了百多間學校和感召公眾關注公益。然而今天,世人的目光被吸引到環球經濟動盪,地區衝突頻仍,公益事業舉步維艱。

蔡先生憶述曾在水富縣運營了兒童之家。有一日,一個孤兒問他:“叔叔,我們不認識的,您們為甚麼從千里外來無償的幫我們?”蔡先生回答:“咋?不是無償的,是借的,將來有條件時連本帶利要還,但不是還給我們,妳還給社會吧。”

蔡先生期望得到大家的支持,為使公益恆存天壤間,薪火相傳來者。

結語

蔡先生的經歷展示了在極端天氣下行走的智慧與毅力。他不僅採取了有效的策略來應對高溫,還通過調整裝備來提升行走的舒適度。我們祝願他早日康復,繼續他的徒步之旅。蔡先生的善舉和他對公益的熱情,讓我們看到了公益事業的希望和未來。

閱讀更多